2025-06-03 18:02:38
李女士在寧(ning)波銀行(xing)辦(ban)理(li)了一筆30萬(wan)元的(de)信用貸款,因店鋪經營不善還款困(kun)難。刷朋友(you)圈時,她看(kan)到有人聲稱可受理“銀(yin)行協商業務”,還展示了一個個“成(cheng)功”的(de)案例(li),便抱著嘗試的心(xin)態(tai)聯系了(le)對方。對(dui)方自(zi)稱專業“律師”,可幫(bang)其與銀行(xing)協商分期還款及減免息費,但(dan)需收到(dao)1萬元服務費,首期付3000元,待成功后再支付尾款。李(li)女士按(an)要求提供了身份證、貸(dai)款信息、銀行(xing)卡號等,還將來電轉移,不再接聽(ting)銀行(xing)電話。
之后,李(li)女士再(zai)次收(shou)到(dao)短信,她(ta)聯(lian)系銀(yin)行(xing)才發現,所謂的代(dai)理協商根(gen)本未與銀(yin)行(xing)聯(lian)系過(guo),貸款逾期還導致她(ta)征信受損。李(li)女士要求該“律師”退回(hui)前期費(fei)用,卻(que)被(bei)對方拉黑。最終,寧波銀行根據(ju)李女士的實際情況,與她簽訂了分期還款協議。
不法(fa)機構(gou)往(wang)往(wang)以(yi)“律師”等專業身份(fen)作幌子,打著“代理維權”“減免(mian)費用”的旗號,實則騙(pian)取(qu)金融消費者個(ge)人信息,侵害消費者權益。
寧波(bo)銀行提示(shi)您(nin):
1.切不可病急亂投醫
金融消費(fei)者易(yi)被不法(fa)中介包裝(zhuang)的案(an)例迷惑(huo)。其實,正規維權途(tu)徑(jing)多樣,如直接與金融機構協商、向(xiang)行業調解組(zu)織申請調解、向(xiang)金融監(jian)管部門反(fan)映、向(xiang)法(fa)院(yuan)訴訟等,切勿輕信不實(shi)言(yan)辭(ci)。
2.重(zhong)視個人信息與財(cai)產安全
不法中介通過(guo)代理(li)獲(huo)取(qu)金融消費者身份(fen)證號、銀行卡號(hao)、電話、住址(zhi)等信息(xi),這些信息可能存在被非法利(li)用、泄露或買賣的風(feng)險,危害個人信息及(ji)財產(chan)安(an)全。
3.理性選擇適當(dang)的產品和服務
金融(rong)消(xiao)費者應根據自身需求和風(feng)險承受能力,選擇適(shi)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(wu)。在購買或(huo)接受(shou)服務(wu)時,應仔細研讀條款,了解雙方的責任與義(yi)務(wu),合理負債(zhai)、理性投資,減少不必要糾紛。
寧波銀(yin)行溫馨提醒(xing),廣大金(jin)融消費者不要(yao)被不法(fa)中介的宣傳誤(wu)導(dao),要(yao)通過正(zheng)規合(he)法渠道維權,切實保障自身合(he)法(fa)權益。